4月15日,第137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在廣州揭幕,來自全球各地的客商云集。
在本屆廣交會首設的服務機器人專區,4200平方米的展覽面積吸引了46家行業代表性企業參展。從澳大利亞、印度、日本,以及中東、南美等地區前來的外國采購商,對中國機器人產品表現出深厚興趣。
后空翻、上下臺階、倒著走、側著走、伸手打呼招、抓握水瓶和小球、左右手交互物品……在展區內,形態各異的機器人,做出各種各樣的靈活動作,展示在各個領域的創新應用,讓圍觀的外國客商駐足觀看、目不暇接。
中國機電進出口商會家電分會秘書長周南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本屆廣交會服務機器人展區里,相當一部分是以人形機器人、四足機器人為代表的具身智能機器人企業,展品體現了中國在機器人領域的創新突破。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的飛速發展和深度融合,全球服務機器人產業創新活躍,將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和發展空間。
外商看好中國機器人潛力
來自澳大利亞的采購商芒寧斯(CRAIG MUNNINGS)在觀看了一家中國公司的機器狗、機器人展示之后,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他感覺中國的服務機器人很棒,澳大利亞這樣的機器人很少。服務機器人預計在醫院、餐廳等服務領域,會有很大的應用潛力。機器人也可以去所有比較臟、比較危險的地方。
“澳大利亞的未來在亞太地區,這里有中國、印度、印尼等國家。就我個人來看,我們會越來越多同中國打交道,而不是美國。” 芒寧斯說。
來自日本的采購商理惠女士告訴記者,她看好中國機器狗在日本養老市場的應用。日本已進入老齡化社會,需要很多導盲犬,來幫助視障人士出行。訓練一條導盲犬,需要很高的費用。相比之下,機器狗的成本更低。中國一只四足機器狗約2.5萬元人民幣,如果真的好用,確實價錢不貴。
來自印度的采購商羅翰(Rohan)在一家中國機械手制造企業的展位上表達了合作意向。他向記者說,他想采購中國的機械手,因為一些朋友去醫院配假肢,如果裝了這樣的機械手,就可以像普通人那樣工作生活。這個展位的負責人透露,目前用于醫療領域的機械手約10萬~15萬元,非醫療用的機械手約2萬~3萬元。
記者還留意到,有來自中東的客商,對穿戴式的輔助機器人感興趣,這類機器人可以協助人們負重、爬山等;還有來自南美洲厄瓜多爾的客商,詢問機器狗的續航時間、負載重量等情況,想看看是否適合用于果園,替代人工進行搬運;還有外國客商,掏出手機展示用鉆機挖路的視頻,詢問中國公司其機器人是否能干這種活。
中國科技積極走向世界
廣交會是中國對外貿易的窗口,今年多家上海、杭州、蘇州等地的新型機器人公司首次到廣交會參展,呈現出中國新質生產力蓬勃發展的生機。
宇樹科技相關人士告訴記者,他們的業務遍布海外超過50%的國家和地區,其四足機器人在歐美、日韓、東南亞等地區已有銷售。目前,四足機器人在電力、消防、石油化工管廊的巡檢方面已有一些簡單應用,人形機器人主要還是面向科研、實驗室。今年希望機器人的軟件和硬件更加契合,人形機器人能夠走向商業化落地,同時也探索各行各業的應用。
云深處科技美洲區業務負責人Gloria介紹說,他們的機器狗主要面向工業級應用。從去年開始,他們加快了出海步伐,面向美洲、東南亞、中東、歐洲等市場進行更專業化運作。今年下半年,云深處還將推新品上市,探索落地應用場景。歐美等市場前景仍是樂觀的,因為歐美人工成本較高,機器人可以幫助完成一部分工作。
太希智能與宇樹、云深處一樣,也是首次到廣交會參展。該公司總經理梁林超介紹說,他們主要做外骨骼機器人,可以助力人們做一些重復性的重物搬運工作,如把背負的重物卸到地上。他們最近還推出了登山助力的外骨骼,可以助力人們長途跋涉和登山。當天來自韓國、中東、歐洲等各地的客戶,對他們應用于不同場景的產品感興趣,梁林超說對今年海外市場的拓展充滿信心。
魔法原子公司在本屆廣交會上推出了人形機器人“小麥”。魔法原子產品經理徐楊告訴記者,他們的機器狗已經在售了,主要面向To C市場。這次發布的人形機器人,聚焦解決應用場景的實際問題,當前已用于門店導購、工廠兩個場景。在工廠用于物料搬運、產品可靠性輔助測試等。目前,人形機器人的售價約70萬元一臺。
世界離不開中國創新產品
“來這里(廣交會)的外國客商的熱情超乎我的想象,而且來自世界各地的客商對中國的機器人產業都非常感興趣。”上海傲意科技的董事長兼CEO倪華良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國是全世界機器人產業鏈最齊全的國家,機器人的價格和質量很有競爭力。
在倪華良看來,機器人未來會是下一個藍海,市場規模可能比新能源汽車行業還大,而中國有供應鏈優勢。他們一個機器人的零件模組,要由十個供應商合作,這在國外是比較難實現的。“人家離不開我們,真的只是因為你便宜嗎?不是的,是因為你的產品是好的產品,這才是根本性的。所以,我們要做好自己的事。”
談及機器人產業目前的發展階段,倪華良認為,嚴格意義上講,還處于發展早期,很多人涌入這一領域,可能要到三五年后才會有比較大的落地場景應用。“機器人現在有點像十年前的新能源汽車行業,但我們對機器人的未來一點兒都不懷疑,因為機器人代表的是生產力。”
八年前,傲意科技主要做醫用仿生手。近兩三年,機器人行業越來越熱。而且機器人的系統非常復雜,需要各個模塊都有專業的供應商去做,仿生手變成了機器人里一個比較重要的核心零部件。傲意科技順勢切入機器人領域,不斷追趕創新。
展望未來,倪華良預計,人形機器人可能率先引爆的應用將會在工業場景,這方面的落地最快、需求最旺盛。如,在工廠做上下料搬運等簡單重復性的工作,工人容易疲勞,招工難。又如,在物流倉庫做快遞分揀,也是簡單重復性勞動,工人的腰可能受不了,可以由機器人去完成。而機器人進入普通家庭、去照顧老人,將是更遠一點的事。
今年,機器人行業預計將在底層技術上實現突破。比如,在仿生手方面,要做出更靈活的、帶觸覺傳感器的、成本可控的“手”。又如,要做出負載能力、爆發能力更強的關節電機。此外,還有電池、AI大腦的突破,等等。倪華良認為,人形機器人核心零部件的突破,今年要花很多精力去實現,明年則開始應用落地。
人形機器人已進工廠測試
“人形機器人將率先用于工業場景,我們已有人形機器人整機被一些國外客商用于工廠測試。”上海企業鈦虎機器人的相關負責人都鴻鵬告訴第一財經。他說,感興趣的客商來自東南亞、美國、歐洲的都有。現在主要有兩個應用場景:一是營業廳展覽引導,二是在工廠做物料搬運。
“現在的銷售以國內為主,海外市場有很大的增長潛力。”都鴻鵬說,某知名消費電子企業在中國的一家工廠也用他們的人形機器人整機去測試,順利的話今后會逐步應用到國外工廠。“今年在海外計劃參加17個展會,把產品逐步拓展到更多地區。”
都鴻鵬認為,中國機器人的優勢在于集成化程度比較高。現在80%的外國客商需要機器人整機的解決方案,因為國外的機器人整機不是太多,未來預計也會采購零部件去組裝機器人整機。“全產業鏈是我們的優勢,從零部件開始,再做整機,然后做解決方案,可以結合客戶不同的應用場景,幫他們解決實際應用。”
人形機器人與以往的機器人不一樣,可以完成更精細化的操作,如抓取物品,還可以進行自然語言交互。過去的機械臂,需要人們輸入程序后,才能完成簡單重復的動作。現在人形機器人可以自主規劃路線,算法不斷完善。都鴻鵬說,現在70多萬元一臺人形機器人整機,其實還沒包括解決應用算法的費用,所以目前市場還在落地前期。
都鴻鵬預計,今年年底,一批人形機器人整機在工廠的測試將會完成,客戶會追加一些人形機器人的訂單。
特別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摩托車與配件的觀點或立場。本網站刊載的內容(原創除外),均在網上搜集,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