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外賣員、快遞員在居民樓里租住,電動車的電池集中在屋里充電太危險了!”上周,本市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電動自行車管理和火災防控工作的緊急通知》,要求全面清理違規充電停放的電動自行車。自《通知》發布以來,向12345市民服務熱線反映電動自行車停放、充電相關問題的市民不少。很多人詬病外賣、快遞電動車扎堆充電。
連日來,記者對電動自行車問題展開深入調查。令人意外的是,市民們普遍反映企業電動車違規充電現象多,但調查的最終結論卻截然相反,多個街道辦事處接訴即辦,已于第一時間排除了大量安全隱患,反倒是居民電動車進樓入戶的情況更多發,且難管住、易反彈。
動真格
查處外賣、快遞電動車違規充電
坐標:東城區雍和宮大街40號院
東城區雍和宮大街40號院內,共有16戶人家,進了院門,南北兩間小平房均用于出租,且都作為外賣送餐企業的員工宿舍。院內居民說,租住人員經常在屋內給電動車充電,有時甚至多塊電池同時充,實在是太危險了。
第一次實地走訪時記者看到,居民們提到的兩間小屋有了變化,所有的窗戶前都懸掛著棉布簾、棉被,屋內狀況看不到了。居民們說,大家向12345市民服務熱線反映后,相關部門立即進行了治理,但現在兩間房子的窗戶都擋得嚴嚴實實,是否還有人在屋里充電,從外面根本看不出來,居民們都擔心隱患沒能完全消除。
記者從屬地街道辦事處了解到,按照接訴即辦要求,8月9日上午,街道配合相關部門到該院現場執法,發現有大量電動車正在充電,執法人員對正在充電的電池進行了查抄,并要求企業負責人到消防部門接受約談;8月10日,社區對該院落進行了復查。
鑒于居民仍有疑慮,昨晚7點,本欄目攜手北新橋街道平安建設辦公室,到雍和宮大街40號院再次進行突擊復查。打開南屋的屋門,這間十多平方米的小屋里放置著兩張床,大部分空間是閑置的,屋內沒有發現電池及充電設備。北屋面積略大,床位一字排開,同樣沒有再發現充電現象。
街道平安建設辦公室工作人員表示,此前進行調查時,現場不僅有大量電池正在室內充電,這里還涉嫌存在群租現象,經過治理,這些問題、隱患已經一一排除了。
既然沒有違規現象,為何要掛棉門簾遮擋窗戶?對于居民們的質疑,企業負責人解釋,夏日天氣炎熱,外賣送餐工作辛苦,小伙子們回到宿舍難免光膀子,考慮到院內居民女士居多,此前她們也提過意見,所以,企業才要求員工們遮擋窗戶,以免有礙觀瞻。
坐標:朝陽區垂楊柳中里14號樓
朝陽區垂楊柳中里14號樓5單元居民反映,位于一層的一戶出租給了外賣送餐員,送餐員們不僅在室內給電池充電,還拉飛線到樓外充電,希望這樣的問題能盡快治理。
8月26日晚上,記者在現場看到,該樓樓前區域相對狹窄,5單元樓門周圍放置著5輛電動自行車,靠著一樓窗根的一輛車正在充電,所用的充電器正是從窗戶里接出來的。
“沒關系,您進屋看看吧。”當記者講明情況和居民們的疑慮后,這間職工宿舍的負責人把記者讓進了屋。屋里擺著架子床,還有兩名正在休息的員工,但沒有室內違規充電現象。
“現在可不敢在屋里充電了。”這位負責人說,送餐員平時電動車用得很頻繁,一輛車充滿電能跑四五十公里,幾乎每天都要充電。居民反映情況后,他們配合相關部門的調查,同時,也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接受了處罰并進行了整改。本周內,送餐員們就會搬離這里,另覓新址,“我們找了一個周邊有正規充電車棚的房子,同時,也要求大伙兒停車不許堵門,避免類似問題再發生。”
治理難
居民電動車其實是治理“重災區”
朝陽區安華里五區17號樓,是一棟呈H型的老居民樓。在本小區乃至整個安貞地區,都是人口密度最高的樓之一,總量達到300余戶。此前,12345市民服務熱線接到居民反映,經常有人將電動車停放在樓道里,甚至在樓道里充電。
記者現場走訪時看到,除了11層,幾乎所有樓層都有電動車停放現象,該樓的無障礙坡道正對樓門,很多人甚至不用下車,直接把車騎進樓里。樓道里,雖然有關禁停電動車的告知貼了很多,但很多告知單都被撕掉了。
居民樓里的違規電動車現象,到底應該怎么管?為此,本欄目記者聯系了屬地安貞街道辦事處。昨天下午,街道平安建設辦公室到該樓對違規停放的車輛進行了集中清理。街道保安員把這些擋路的電動車全部抬到了樓下,頂著高溫,忙了整整一下午,他們黑色的制服上都浸透了白花花的汗堿。
“是應該清理一下,真及時!”看著電動車一輛輛被“請”出樓,很多居民都表示支持。也有不少居民主動配合工作,將電動車自行挪到了樓下。
街道平安建設辦公室工作人員表示,為徹底消除隱患,街道通過廣泛調研、走訪等方式,了解掌握地區“停車難,充電難”的問題癥結,街道研究并制定了《安貞街道電動自行車、電動汽車充電安全規范工作實施方案》,按照“接訴即辦”原則,采取多項措施,“疏堵結合”,引導居民安全規范使用電動自行車,其中,包括增設智能充電柜,加快智能電動車充電柜引入進度,以及加快選址、增設密度。
解疑惑
為啥居民的車不好管?
除了以上這些地方,在歷時13個小時的調查中,記者還走訪了和平里等一些小區。對比發現,作為企業宿舍的室內充電現象,都有了解決方案,已解決的并未反彈;居民違規充電現象卻不好治理,且反彈率高。
在接受采訪時,一些街道辦事處分析,目前,企業員工室內充電現象,危險性雖然相對高,治理辦法卻是多元化的。首先,把居民樓用作企業宿舍,是否涉及群租問題,手續是否完備,是否符合消防安全規范,從這些途經,都是可以迅速進行治理的。最后,還可以通過企業本身,要求其對員工加強安全教育,進行約束。
“但是對于居民,我們是沒有罰則的。”很多街道都談到,關于居民電動車充電問題,目前是以勸導為主。而且,按照主體責任劃分,勸導工作應由小區物業、產權單位來做,但很多老舊小區都是由早期的職工宿舍轉化而來,沒有正規的物業體系,所以,治理電動車相關問題的能力有限。
到底能在哪兒充電?
根據《通知》要求,不得在建筑內的公共走道、樓梯間、安全出口等公共區域和家庭室內停放電動自行車或充電。但是,很多電動車主以及外賣、快遞員不解:“除了公共空間和居室內,生活中還有能充電的地方嗎?是不是意味著今后哪兒都不能充電了?”
增設充電設施,未來將是一個不錯的解決途經。記者看到,《通知》中也同時明確要求加快電動自行車集中停放場所建設,責任落實主體是各區(地區)、各街道鄉鎮。據了解,目前已有很多老舊小區開始建設電動自行車專用的充電存車棚,比如,安貞街道正在打造“百米充電樁”的便民分布圈,智能充電柜很快也會進入剛剛經過治理的安華里五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