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發現電動車價格戰仍在持續,從1099、999元到了799、699元,價格一步一步探底,但是持續的降價注定會破壞產業鏈的健康穩定運轉。
果不其然,近日就有某品牌商家向我們反映,廠家對產品暗動手腳,明著降價、暗中減配,這樣的企業還不少。
價格戰確實能夠刺激市場,但不是所有的企業承受得住這場持久的價格戰。所以部分企業只能通過減少配置或者降低配置,打腫臉也要充胖子。
但降價減配對電動車企業來講,無異于飲鴆止渴。
為什么“降價減配”會重出江湖?一則價格戰確實比較嚴重,面對巨大的銷售目標壓力,廠家甚至愿意虧本出貨,但同時為了減少損失,不得已采用降價減配的操作;二則目前電動車質量差距太大,能用十年的好電動車賣不上價,只能用三年的雜牌車因為低價市場火熱,因此廠家選擇適當減配以削低成本。
但是,無論如何,我們都認為“降價減配”都是一記“昏招”。
產品是品牌的立身之本,如今迫于市場壓力暗自降低配置,市場是不會買單的,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會出現坍塌,沒有品牌形象的品牌,談何長久的生命力?
其實這種“降價減配”的操作很多年前就被無數雜牌車奉為經典,最后被淹被行業發展大潮中,歷史已經證明了這種操作不能在市場競爭中取勝。
我們認為,要想在這場市場爭奪戰中取得勝利,最重要的還是要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核心競爭力就是企業的“護城河”,雖然同樣難以避免大環境帶來的影響,但這些大企業明顯更加游刃有余。
而那些目前為止還只懂得通過無序低價來出貨的企業,由于品牌知名度不足,缺乏差異化的產品技術賣點,要想快速出貨實現資金回流,就只能投身到價格戰的紅海里裸泳,傷人傷己,最終,也只會被市場反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