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曾經靠價格優勢闖蕩市場的 “中國制造”,到如今憑借技術實力嶄露頭角的 “中國智造”,越南市場宛如一塊試金石,不僅檢驗著中國電動車產業出海的成色,更是推動其從 “野蠻生長” 邁向 “高質量發展” 的關鍵轉型陣地。
越南不僅是東南亞市場的縮影,更是中國電動車企業驗證“出海模式”的關鍵試驗場。通過越南,中國企業可積累應對復雜市場(如山地地形、多元政策)的經驗,并借助東盟自貿區的關稅優惠,向印尼、菲律賓等更大市場輻射。
據預測,東南亞電動兩輪車市場規模將在2029年突破440億美元,而中國若能占據主導地位,將重塑全球兩輪車產業格局。
從“燃油摩托車王國”到“電動化革命”
這個全球第四大摩托車市場,擁有近4500萬輛摩托車保有量,平均每三人就擁有一輛。摩托車在越南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是越南民眾主要的出行工具。
然而,燃油摩托車的風光背后,卻隱藏著諸多問題。高昂的使用成本,包括不斷攀升的汽油費以及定期的維護費用,給越南民眾帶來了不小的經濟壓力;同時,燃油摩托車排放的尾氣對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這與越南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背道而馳。
為了應對這些問題,越南政府加速推進電動化政策。自 2025 年起,河內、胡志明市等大城市將禁止燃油摩托車進入市中心,這一政策猶如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子,為電動兩輪車開辟出了巨大的替代市場空間。
而 2024 年越南盾的暴跌以及油價的飆升,進一步削弱了消費者對燃油摩托車的購買力,讓更多人將目光投向了更為經濟實惠的電動摩托車。日本燃油摩托車售價動輒 2 萬 - 3 萬元人民幣,而中國電動摩托車的價格僅為前者的 1/3 至 1/2。并且,使用中國電動摩托車 6 年,就能省下約 2 萬元汽油費。
如此顯著的 “高性價比 + 政策紅利” 雙重優勢,讓越南一躍成為東南亞電動兩輪車增長最快的市場之一,2023 年銷量同比激增 30% - 35%。
中國電動摩托車的“越南攻略”
為應對越南的貿易壁壘,中國企業紛紛轉向本地建廠。例如,雅迪在越南北江省投資1億美元建設年產能200萬輛的工廠,并針對越南多山地、多雨的氣候特點,開發防水、減震性能更強的車型。愛瑪、臺鈴等品牌也加速布局東南亞生產基地,形成“立足越南,輻射東盟”的戰略格局。
與此同時,中國電動車企業將國內成熟的智能化技術引入越南市場。以雅迪為例,其為歐洲定制的電摩配備了 GPS 導航、胎壓監測和語音控制功能,在越南市場同樣獲得了消費者的認可,走出了一條高端化路線。同時,鋰電池技術、動態安全監測系統等創新成果的應用,也徹底打破了越南消費者對 “中國制造 = 低質” 的刻板印象。
臺鈴則把智能云動力系統帶到越南,該系統能根據路況和騎行習慣自動調整動力輸出,還推出具備智能互聯功能的車型,可通過藍牙連接手機實現音樂播放、來電提醒等功能。愛瑪引入自主研發的智能防盜系統,通過手機 APP 與車輛連接實現遠程監控、異動報警等功能,部分車型配備智能電量顯示和節能提醒功能。
針對越南充電設施尚不完善的現狀,中國企業通過合作本地企業(如越南郵政)推廣充電樁,并提供“以換代修”等靈活售后模式。例如,雅迪在越南布局300多家門店,形成“銷售-維修-換電”一體化網絡。愛瑪與越南便利店、加油站合作設置充電樁,推出電池租賃方案,為消費者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油摩”出海的“曇花一現”
上世紀 90 年代,中國摩托車行業在越南市場可謂是風生水起 。當時國內制造業迅速發展,大量摩托車企業瞄準越南這個新興市場,憑借價格優勢迅速切入。那些價格親民的中國摩托車,以實惠的價格標簽吸引了無數越南消費者。
在短短幾年內,中國摩托車的市場份額就飆升至 80%,越南街頭巷尾隨處可見中國品牌的摩托車,成為當地民眾日常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
然而,繁榮的背后卻隱藏著危機。隨著越來越多企業涌入越南市場,競爭愈發激烈,企業間開始打起價格戰。為了降低成本,一些企業在生產環節偷工減料,采用劣質零部件,忽視產品質量把控。
例如,部分摩托車車架材質不過關,在日常騎行中容易出現變形;發動機的耐久性差,頻繁出現故障。這些質量問題不斷涌現,導致消費者口碑急劇下降。與之相反,日本品牌一直秉持著對品質的嚴格要求,其摩托車憑借精密的制造工藝、穩定的性能和良好的售后服務,逐漸贏得了越南消費者的信賴。
短短數年,中國摩托車在越南市場的份額大幅縮水,從 80% 銳減至 1%,幾乎被市場邊緣化,這無疑是中國制造業在國際化進程中一次慘痛的教訓。
危機四伏的越南出海之路
如今,中國電動兩輪車企業再次將目光投向越南市場,但歷史的教訓仍歷歷在目,當下企業面臨著諸多相似的風險。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部分企業為快速搶占市場份額,選擇大打價格戰,過度壓縮生產成本。在電動車核心部件電池的采購上,一些企業為節省成本,采購低價劣質電池。這些電池可能存在容量虛標、續航短的問題,更嚴重的是,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
此前在其他地區,就曾因低價電動車電池質量問題引發多起起火、爆炸事故,不僅造成了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還引發公眾對整個電動車行業的信任危機,相關品牌的銷量大幅下滑。若中國電動兩輪車企業在越南市場重蹈覆轍,因低價競爭導致產品質量問題,那將對整個行業的聲譽造成難以挽回的影響。
越南消費者的需求和消費習慣具有鮮明的本土特色,而且他們對品牌的忠誠度較低,更傾向于選擇能滿足自身需求的產品。越南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道路狀況復雜,同時越南小商販眾多,日常載貨需求較大。
這就決定了越南消費者對電動車的續航能力和載貨功能有著較高要求。但部分中國企業在進入越南市場時,沒有充分調研當地市場,簡單地將國內產品和營銷模式照搬到越南。
反觀日本車企,如本田計劃在 2025 年推出 10 款針對東南亞市場的電動車型,這些車型在研發過程中充分考慮了越南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和消費者使用習慣。
越南本土品牌 VinFast 也在加大研發投入,積極推出符合當地消費者需求的電動兩輪車。若中國企業不能及時調整產品策略,提升產品的本土化適配度,很容易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被趕超。
除了品牌與產品競爭外,越南的法律環境相對復雜,稅收政策和環保標準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這給中國電動兩輪車企業帶來了較高的合規風險。在稅收方面,越南的稅收政策會根據經濟形勢和產業發展進行動態調整。
例如,關稅稅率、企業所得稅政策的變化,都可能直接影響企業的運營成本和利潤空間。如果企業不能及時掌握政策動態并做出相應調整,可能會面臨高額的稅務罰款。
在環保標準上,越南政府對電動車的電池回收、尾氣排放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嚴格。中國企業若不了解這些標準,或產品不能滿足相關要求,產品可能會被限制進入市場,甚至面臨高額的環保處罰。
此前就有中國企業因對越南環保標準了解不足,產品在環保檢測中未能達標,不僅導致產品上市時間推遲,還耗費大量資金用于產品整改,錯失市場先機。
“出口貿易”到“品牌輸出”的全球化跳板
在越南市場,中國電動兩輪車產業正經歷從 “出口貿易” 向 “品牌輸出” 的關鍵轉型,這不僅是簡單的市場份額競爭,更是產業邁向全球高端化、國際化的關鍵契機。在此進程中,機遇與挑戰并存。根據 EVTank 聯合伊維經濟研究院發布的《中國電動兩輪車行業發展白皮書(2024 年)》顯示,全球電動兩輪車市場規模持續增長,東南亞作為潛力巨大的區域市場,越南尤為突出,這為中國電動兩輪車產業帶來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但與此同時,越南本土市場的激烈競爭、復雜的政策環境以及消費者日益多元的需求,也對中國企業提出了嚴峻考驗。
實現從 “出口貿易” 到 “品牌輸出” 的升級,技術創新、本土化深耕和行業自律是核心要素。技術創新是提升產品競爭力的關鍵。中國企業應加大在電池技術、智能網聯等領域的研發投入。以電池技術為例,當前行業內正在積極研發固態電池,相較于傳統鋰電池,固態電池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有望大幅提升電動兩輪車的續航里程和使用安全性。在智能網聯方面,通過車聯網技術實現車輛狀態實時監測、遠程控制等功能,能夠為用戶提供更加智能化的出行體驗。
本土化深耕是融入越南市場的重要途徑。越南獨特的地理環境、文化習俗和消費習慣,要求中國企業深入了解當地需求,優化產品設計與服務。根據市場調研機構 Mintel 的報告,越南消費者對電動兩輪車的續航能力、載貨空間和舒適性有較高要求。企業應針對這些需求,開發適合越南多山地、多雨氣候的車型,同時優化售后服務體系,提供本地化的維修、保養和配件供應服務。
行業自律是維護產業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中國電動兩輪車企業應避免重蹈過去低價競爭的覆轍,通過行業協會制定統一的行業標準和規范,加強企業間的合作與交流。例如,共同開展技術研發、共享市場信息,共同應對越南復雜的政策環境和市場挑戰。
展望未來,只要中國電動兩輪車企業堅定不移地推進技術創新、本土化深耕和行業自律,就能夠將現有的性價比優勢轉化為可持續的品牌競爭力。在越南市場乃至全球市場占據重要地位,引領全球綠色出行變革,推動產業邁向新的高度。屆時,中國電動兩輪車品牌將在全球市場上成為技術先進、品質可靠、服務優質的代名詞,為全球可持續交通發展貢獻中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