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數意大利的摩托車品牌,相信很多人都可以不暇思索地說出幾個。眾多品牌中雖然各有各的特點,但是高度統一的就是來自運動的激情,更是在世界摩托車壇上有著不尋常的美譽。
Bimota比摩塔的名字來由三位創始人的父親的姓氏,比安奇(Bianchi)、莫瑞(Morri)和坦普瑞尼(Tamburini)組成,并于1972年創立。在意大利摩托車界,是一個極具代表性的品牌。這家位于意大利東北部港灣城市里米尼的小型工廠,以每年手工打造約300輛工藝精湛的摩托車聞名于世,這在眾多摩托車廠商中是極其罕見的。作為意大利摩托車的老牌企業之一,比摩塔在整合資源方面也是有著很深的功底,將其他廠商的發動機與自己生產的車架結合之后,再進行改裝,就成為了一款全新的摩托車。另外,以制造世界上最佳高級跑車車架著稱的摩托車品牌,也只有比摩塔一家,純手工工藝也使得價格非常高昂。
80年代,日本品牌的摩托車開始在操控性能方面與歐洲廠商相抗衡,比摩塔憑借自身優勢,迎合了跑車客戶的需要,將日本車型與歐洲車型的長處融為一體,創新新技術,得以在競爭最激烈的時候求得生存。
創始人之一的馬西莫•坦普瑞尼(Tamburini),早在比摩塔成立之前曾就已經是一位著名的摩托車制造專家了。到1973年,他出品了一款采用本田750毫升排量發動機的摩托車。比摩塔在成立初期就已經將跑車確立為重點的發展方向。以雅馬哈TTZ350為基準的雙缸二沖程摩托車,在1980年獲得了350毫升組的世界冠軍。賽車手查理•威廉姆斯還在耐力賽上證明了比摩塔的出色功底。
1977年,比摩塔生產了第一款SB2型公路摩托車,采用了鈴木GS750發動機,配合自產的公路車架,使得車輛總重要比鈴木GS750原車輕得多,更是在最高時速上提升了32公里,操控性也好了很多。這得益于當年的先進的單減震器后懸架,這樣的設計將油箱挪到了發動機下方,有效地降低了重心。
比摩塔第二款摩托車依然是在車架上大做文章的KB1,采用903毫升或1015毫升的雙缸川崎發動機。與眾不同的是,它的后懸架是水平安裝的,它同時還具有可變轉向角的特性。通過離心式的上、下轉向頭軸承可在9.9—11.9厘米之間調整可變轉向角。
專注于車架技術的比摩塔更加關注革新,更積極地提供手工打造的高品質摩托車。但由此導致的就是高昂的售價,就像許多小規模摩托車廠商一樣,比摩塔時常會發現自己力不從心。80年代的危機中,采用杜卡迪V型雙缸發動機的DB1車型成了比莫塔的救星。雖然這是一款比較傳統的摩托車,它的配置方案證明它是成功的。同時,比摩塔繼續頻繁地參加各項賽事,其中最好成績是在1987年的F1摩托大賽中裝有雅馬哈FZ750發動機的比摩塔YB4獲得的冠軍獎項。
到了1990年,坦普瑞尼離開了比摩塔,皮埃爾路易奇•馬可尼成為新的總工程師。馬可尼因為1991年投產了Tesi(泰西)車型而保持了公司的美譽。這款車最的獨特的就是它的轉向系統,其前輪安裝在雙側擺臂內,擺臂用來操作整體懸架。和所有車輪中心系統一樣,它的原理是通過制動力與懸架力分離來實現操作,這一點是傳統的可伸縮簡式前叉做不到的。但是,泰西車型存在齒輪嚙合的問題,另外由于售價較高,許多人更喜歡購買采用了鈴木GSX—R1100發動機的標準SB6車型,但這并沒有阻止比摩塔的創新之路。
90年代,比莫塔投資開發了一款采用500毫升排量的V型雙缸發動機的車型,并于1997年問世,發動機安裝在輕型車架上,最大功率輸出可達110匹馬力,但是因為出現了嚴重的噴油問題,最后停止銷售。
比摩塔還有另外6款車型,都采用的是鈴木、雅馬哈和杜卡迪的發動機。由于采用裸露的車架,幫助比莫塔得以從困境中解脫出來,但是這款車型多少與公司一直喜歡的全罩式車身的理念相背離。到了1998年末,弗朗西斯科•托格倫收購了比摩塔,要使比摩塔恢復基本產品生產,即生產了采用杜卡迪900SS發動機和超輕車架的DB4車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