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代步的,工作需要的,休閑玩樂的,賴以生存的,比賽競技的,來來來,你再幫我補充補充。
三十年前,摩托車在生活中充當著完美的生產工具。每逢趕上集市,摩托車自行車混雜著,一邊一個籠子(跟現在的邊箱位置相似),裝著雞鴨,叫賣著。要不就是一捆捆的大蔥白菜,如果有人騎著個火紅色的幸福250馱著半扇豬,不用說,肯定是個萬元戶了。
那時的人們對摩托車沒有任何其他幻想,只是想著單純地努力掙錢買個摩托車才能過上更好的日子,把它作為過日子的一個必要條件,就好像房子得有窗戶一樣簡單,至于掛什么款式的窗簾,那都不重要。
二十年前,當農村的馬拉車自行車開始慢慢被摩托車所替代,緊跟著大城市的腳步進化著生產工具的同時,城市里的摩托車逐漸有了一個新的使命——代步。從轎子進化到馬,從自行車進化到摩托車,看似有一個共同的優點,速度更快了。當摩托車被賦予這個使命的時候,面向的人群就會以幾何狀增長。在過去只有家里的頂梁柱才能碰的摩托車,也變成了人手一輛。一霎時間,大江南北,如雨后春筍般地涌現出一大批自主品牌摩托車生產廠家。
然而,日子總歸要過,不如過得有激情。在這樣一個日常用品里尋找樂趣的人們,便成了最早一批玩車的前輩。現在那群六七十歲的老頑童,就是從那時發現,這個生活用品還有著另一面。
十幾年前,農村已經普及了摩托車的時候,大城市中的摩托車有了新的玩法。一部《烈火戰車》讓無數以摩托車代步的年輕人找到了新的人生方向。大量涌入的走私車開始充斥著夜晚的每一條街道。那些只能在電影中看見的車型,如今也能被人們騎在胯下,那種成就感只有那時那景才能懂得。玩水車、馬路飆車成了年輕人口中的話題。沒有完善的護具,沒有ABS,沒有道路安全意識,隨之而來的是層出不窮的慘痛事故和翻新的事故車。老話講:那時玩水車的,墳頭草都一米高了。并不是沒有道理。
與此同時,能夠購買到的正規大貿進口車型幾乎為零,這就更進一步推動了走私車市場的發展。另一方面,如果往積極了說,中國正規大貿進口車的新紀元,也正是從那時,由一群不愿看到此情此景的有志之士齊心協力地推動下萌生的。
最近五年,走私車已經轉向了四五六線城市,而一二線城市中,則多虧了這幫可敬的先驅者,大貿進口車的發展每年以翻倍的速度增長著。尤其是北上廣,隨處可見的寶馬哈雷杜卡迪,都掛著正規的牌照,佩戴著全身的護具,等紅燈,讓行人,已經正在接近國外的摩托車騎行素質。一些國內知名的摩托車俱樂部,也是在這五年內建立起來的。雖說玩法不盡相同,但俱樂部準則里總有著相同的一條:文明騎行,守法騎行。這也讓全國車友看到了新的希望,懂得了只有在規矩里玩,才能玩得長久的道理。如果哪家俱樂部的信條是速度第一,守法第二,一定存活不下去。
騎大貿拉力車去西藏,相信是不少車友心中的夢想,包括我。近五年內,已經有無數探路者完成了這一夢想,而且不止一次。西藏、新疆、寰行中國、包括洲際騎行,中國摩托車騎士和俱樂部的足跡已經遍布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摩托車已經從三十年前被迫選擇的生活方式,進化為二十年前舒適的生活方式,升華為如今實現理想的生活方式。
我自己也關注了很多俱樂部的公眾號,也面對面與俱樂部負責人暢聊過,專業程度令我震驚。從最開始的:走,哪哪哪騎一圈兒去,吃完飯就回來野路子奔放型,一步步進化到了每次出行前的路書、攝制團隊、后勤保障、應急預案、一次或多次的碰面協商,完善程度不亞于一次奧巴馬訪華。而正是如此,才能保證每一次活動的完美收官。每一次的完美收官帶來的是俱樂部成員對下一次活動的期待。正是這種種期待,促使了俱樂部不惜重金聘請專業的策劃團隊、攝制團隊等來保障每一次活動的完美,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我們經常講的外國人無論做手機還是做汽車,就講究一個“專業”,所以我們才信得過,才愿意掏腰包。而目前國內俱樂部的這種態度,就叫做“專業”。我們與國外俱樂部差得遠嗎?其實并不遠。拋開國家法律法規的框架,拋開年份的積淀,單從專業程度來講,我們的某些俱樂部已經無限地接近世界水平。
而如今,總理發話了,要大力發展賽車運動。謝謝總理,不瞞您說,這之前我們已經開始在做專業的場地賽車運動了。從柏油到沙土,我們一直沒閑著。就北方來說,大大小小的車隊成立了幾百家不止。玩賽車的,玩越野的,玩攀爬的,玩無規則特技的,電視上能看到的,民間全都有。而正是這種轉變,把摩托車文化從實現理想的生活方式中,分出了一條專業化的競技體育道路。
回頭看看,摩托車作為生活中的一部分,成分發生了一系列的改變。從生產工具升級為代步工具,從實現理想的載體到競技體育的器材,這一路辛酸,一路坎坷,總算熬到了正路子上。要說對我國未來摩托車文化和生活形態有什么展望的話,就四個字:順其自然。
沒人管的野草總是長得最茂盛,路邊筆挺的楊樹倒是經常被咔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