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邊是一個摩友寫的“摩托車追風之歌”,能夠清晰地描述出騎行摩托車人的真實內心感受:
騎車男人,
就是這群追風的漢子,
可以被厲風吹折,
可以被暴雨撕裂,
也可以被柔風輕拂.....
為了一個目標,
在前方,是這群漢子的港灣.
細雨中漫步,狂風中咆哮,
是柔情與冷血的交織.
他們無紳士的幽雅風度,
無文字的浪漫表達;
也許啊//
文字在這群漢子中,
就連電腦里幾句短短的對白也有錯別字的跳動,
甚至在交談中都有讓文化人鄙視的庸俗.
但無法證明就是這一群熱血沸騰的漢子....
追風的漢子
也許比你在歌里熟悉的"康巴漢子
還要粗曠和細膩,
啊...追風的漢子,
讓你們心中的圣地為你屹立在風中,
讓愛你們的女子為你屹立在風中,
等待你狂熱的追逐~~~~
也許大部分騎車的人不能這樣浪漫地書寫自己的心情,因為人們總是喜歡叫摩托車“肉包鐵”,這代表著騎上摩托同時也是騎上了死亡邊緣。不過仍有無數的人毫不后悔的騎上這些鐵馬。很多沒有騎過摩托車的人對摩托車的印象就是裝酷,覺得那是不良社會青年為了撩妹才會騎的無聊工具,如果某天你騎上摩托車后,你的感覺肯定是“太棒了”,開車什么的跟這比起來簡直是太娘炮了。這正是摩托車的迷人之處,當你跨上這個大家伙,左手離合握了又松,腳下的檔位一個個變換,右手轉動油門,轟鳴聲中你已經早就離開了出發時的位置,你會感受到呼嘯而過的風聲,你會看到路邊的人群離你而去,心跳越來越快,右手卻始終舍不得松開油門,你想大喊大叫,放聲大笑,因為在此時,這世界就是一條寬闊的公路,你需要做的就是一直向前不要回頭。
除了滿足追逐速度的欲望,摩托車還教會了人如何去思考問題。前面說過,摩托車與汽車的不同就在于它能讓人在追逐速度的同時充分的與大自然擁抱,人是感性的動物,當你騎著摩托車,走在無盡的公路上,迎面而來的是自然的撫摸,每個人都會情不自禁的去思考問題。
國外還有摩友曾經寫過一本叫《禪與摩托車維修的藝術》,這書記錄的便是作者羅伯特.伯格西與兒子克里斯還有另外一對夫婦騎著摩托車游歷美國西部的過程,三個成年人和一個男孩在塵土飛揚、燠熱難耐的中西部平原上奔馳,旅程中還夾雜了不少爭吵,在這漫長的旅程和許多的對話中,作者思考了很多哲學方面的問題。而還有一個人,則是在摩托車騎行之旅中徹底的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那就是被我國搖滾圈人士所廣泛崇拜的革命導師——切.格瓦拉。
1951年12月29日,還是醫學院學生的格瓦拉與好友格拉納多騎著一輛破舊的諾頓摩托車開始了他們的南美之旅,他們計劃騎著這個又破有漏油的老舊摩托車沿著安第斯山脈穿越整個南美洲,這次旅行在剛開始時就差點結束,因為格拉納多一起步就險些撞上一步迎面而來的公交車。在超過一萬三千公里的旅程中,他們騎著這輛摩托車在山路上摔過,在小溪旁摔過,在雪地里摔過,身體上的痛苦卻讓他們的精神更加堅強,在摩托上,他們走過了秘魯、智利、哥倫比亞、委內瑞拉等地,看到了一個神秘而又美麗的拉美大地,看到了那些令人稱奇的自然風光,也看到了在這片大地上受苦受難的最底層的人民,坐在摩托車的后座上,格瓦拉的內心開始不停的思考,思考著經濟進步、人民生活、社會文明這些問題。那輛老舊的摩托車在帶著格瓦拉見識到這個與書本里不一樣的南美洲后便去了天堂,留下格瓦拉和格拉納多,讓他們在徒步旅行中去想明白剩下的事情。
終于,在麻風病村度過了自己24歲生日后,格瓦拉想明白了自己究竟要去干點什么。格瓦拉那趟充滿了激情、憤懣、憂思的摩托之旅,最后摩托在世界的某個角落變成了廢鐵,格瓦拉用生命書寫了自己的革命人生,雖然只活了36歲,他通過摩托車旅行激發起來的青春激情改變了世界的一部分!
另外一個美國人馬修·克勞福德,他本來是一個哲學博士,后來由于迷戀摩托車而當起一名摩托車維修工來,他寫了一本叫《摩托車修理店的未來哲學》的書,由于摩托車精神愛上它的修理,最后通過摩托車維修領悟出了這個社會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他認為踏實的修理工作比空談的哲學博士職業更充實,也許這他過的才是真正的博士哲學人生。(溶濟機電)
讓摩托車融入你的生活吧,如果感性和理性能夠結合起來,一個人就能正確面對這個世界,找到心靈的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