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應摩托車從代步工具向休閑娛樂工具轉變趨勢
近日,金城摩托車研發部門有點不平靜,因為,科技研發崗位再也不“旱澇保收”,公司引入眾籌模式,讓研發人員的收入和市場收益掛上鉤。
引入眾籌,研發人員成項目“股東”
南京金城機械有限公司總經理吳青松說,今年是產品升級之年。過去,有不少研發成果出來之后成了“紙上財富”,躺在柜子里發揮不了作用。為此,他們決定引入眾籌調動大家的積極性、提高研發的實用性。
說干就干,今年公司產品升級,要在去年單人智能代步車產品的基礎上,開發多座位智能代步車。粗略估算,研發費用需50萬元,項目組的六七個研發人員一商量,眾籌20萬元參股,風風火火就干了起來。
公司研發中心的小瞿和勇者傳奇俱樂部的小方也積極性高漲,擬起了眾籌合同。他們打算為公司開發一套車輛大數據管理APP,摩托車裝上APP,可以遠程將發動機等數據傳到后臺,發現異常會對車主發出提醒。小瞿、小方負責開發,公司提供研發、生產、銷售必要的條件,利潤五五分成。
吳青松說,這批合同拉開了金城改革創新的大幕,未來越來越多新項目將通過內部眾籌的模式孵化出來,提高開發的成功率、研發人員的積極性。
歷史上N個“第一”,種下“敢闖”的基因
回顧歷史,金城的檔案上寫著很多個“第一”:全國第一家摩托車集團;第一個向海外(巴基斯坦)輸出摩托車生產技術;第一家獲得外經貿部頒發的海外來料加工證書,證書編號001號;第一家與歐洲企業開展技術合作的中國摩托車企業……
這么多“第一”的取得,說到底和企業骨子里“敢于打破舊機制”的闖勁兒有關。
金城老員工沈宏對公司歷史如數家珍: “1978年,金城第一臺摩托車下線,興奮的職工一路把車騎到公司大禮堂開慶功會。頂住企業內外要不要做摩托車的爭議,1991年實現產值‘破億’,一到晚上廠周圍主干道停滿了經銷商的貨車。當時的老廠長激動地宣布:‘我們終于擺脫了貧困,把自己養活了!’ ”
在艱難中摸爬滾打過的企業特別抗擊打,此后國際金融危機來了、禁摩令來了、假冒偽劣產品來了……摩托車市場滑坡,金城大刀闊斧調整產品結構,用靈活、果敢的決策,不斷拉長產品生命周期。
利潤低于20%的生意不做,開發高端時尚產品
“當前不僅要改變研發方式,還要改變生產方向,現在利潤低于20%的生意我們堅決不做。”吳青松說。
不要攤大餅式的、虛高的“GDP”增長,去年金城推出“提拉米蘇”摩托車,售價2萬多元。這是對意大利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創新形成的產品,動力系統達到歐洲高端車水平。還有5000多元一臺小金童迷你摩托車,靜下來萌噠噠,動起來馬力強勁,可以放進汽車后備箱……
“去年高端產品賣了2000多臺,今年將把這批產品打造為摩托車板塊的核心競爭力,再推兩款意大利技術摩托車。”吳青松說。
時代在變,考慮到摩托車已經從代步工具向休閑娛樂工具轉變,金城專門委托工業設計公司,針對80、90后愛好者為摩托車“換面孔”。發現實體店顧客越來越少,年輕人習慣網上購物,金城在天貓開了店。“今年將加大網店促銷力度、頻次,減少中間環境提高利潤。”吳青松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