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引發的經濟問題,已經開始從中國延展至全世界。
與03年非典不同的是,2003,中國僅占全球貿易的6%,如今已經達到了16%。
雖然自2月10日以來,中國企業已經開始陸續復工。但復工不等于恢復產能,目前逐漸恢復的生產水準,相較疫情前的水平還相差的很遠。
產能無法迅速恢復的情況下,短期內各行各業都難以避免原材料、配套件和組裝生產等問題帶來的經濟影響。
電動車行業同樣如此。
雖然無錫等生產基地的第一批企業已經開始恢復生產,但產能難以迅速恢復。
一來是疫情問題,雖然目前除湖北省外的疫情得到明顯控制,但尚未平息,外地務工人員不僅對于感染問題抱有擔憂,交通出行也受到極大影響。因此,目前尚未出現真正意義上的返工潮。
二來各省市政府為控制疫情,對于許多外來人員都要求進行14天的隔離,社區、小區等方面也有著限制與控制。
在外來務工人員大量減少的情況下,從配套廠到整車廠,都難以恢復到正常的生產水平,所以即使已經復工,產能或許也只有正常下的30%-40%。
而這不僅是電動車產業,全國的實體制造業都在面臨著缺人的問題。
在復工卻不能恢復產能的情況下,行業部分市場必然會在短期內出現配套件、整車的缺貨問題。
尤其是在電池、輪胎、電機等需求量大的配套廠供貨不足的情況下,依賴配套的整車廠更必然會出現產能低,斷貨,部分車型無法生產的問題。
疫情下,市場對于電動車的需求量會更大,如此以來,部分市場必然出現短期缺貨現象。
而大企業在這方面會優于中小品牌,特別是在配套資源的把控和自動化生產方面,市場恢復后也將更有主動權。
疫情不僅是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甚至可以說是對社會各行各業的一次全面的大洗牌,是對企業資金鏈、資源、內部管理等綜合實力的一次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