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兩臺北汽EX3一臺北汽EU5,在中汽中心檢測中心真實模擬三車碰撞實驗,目標靶車幾乎同時承受兩臺車輛50km/h的碰撞沖擊。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實驗用真車代替了移動壁障,最大程度的模擬了真實場景,如此真實的場景模擬,將著重考驗北汽EX3車身結構、動力電池主被動安全性能。
用真車代替移動屏障模擬現實場景

作為電動車來說,在進入2018年之后,自燃事件激增,除了充電引發事故之外,交通事故也成為引發自燃的主要誘因。試想一下,如果遵守交通規則的你,駕駛一輛純電動在路口等紅燈,突然被后車以50km/h速度高速追尾,由于慣性推動向前移動,瞬間被正常行駛的車輛又以50km/h側面撞擊,你有多大的生還幾率?

以往純電動車的安全標準,是在發生事故后,提供一定的安全時間,讓車內乘客安全撤離,然后在安全的距離外,觀看車輛自燃現場。先不說安全時間是否充裕,工程師忽略了一點,就是瞬間發生事故后,人有多少時間才能從撞擊后的瞬間失神中清醒過來、車門是否能夠打開、乘客能否順利脫困等等客觀因素都是影響生命安全的關鍵。
電動車碰撞安全應如何保證

瞬間發生被猛烈撞擊兩次之后,現場工作人員并沒有急于上前查驗,而是等待片刻后,觀察三輛測試車,是否有動力電池發生自燃的風險。隨后,被檢查藍色北汽EX3目標靶車,正、側安全氣囊是否全部打開,并且檢測碰撞中車門是否有開啟情況,碰撞后車門是否可以打開。

判定車輛毫無任何風險之后,近距離觀察被撞車輛。目標靶車正后側沖擊,主要被后保險杠、防撞鋼梁,所分攤承受。后扭力梁懸架幾乎無任何影響,動力電池并沒有受到后方沖擊,帶來的影響。

除了承受車尾沖擊之外,目標靶車還承受了北汽EU5的側面沖擊,加上測試裝備以及測試假人,北汽EU5的整備質量早已超過正常測試標準。承受車尾沖擊毫無壓力,可以理解為尾部可潰縮區域較大,而側面可潰縮較小,并且設有眾多動力電池穩固支點。目標靶車北汽EX3整體高強度鋼材占比達到55%以上,A/B柱采用了強度高達1500MPa的熱成型鋼,車門內的兩根防撞鋼梁屈服強度達到1200MPa。
因此,目標靶車的B柱、門梁承受了主要沖擊,主駕安全氣囊以及被撞側頭部氣簾,瞬間彈出保證了乘客在事故中的生存空間。動力電池并無任何冒煙、起火、脫落情況,另外兩臺測試車輛同樣如此。
在被動安全方面,北汽EX3經過專業統計和分析,按照2018版C-NCAP評分規則,無論是坐在北汽EX3前排還是后排的假人,頭部、胸部、腹部等部位受傷風險都極小,各單項得分均為滿分,最終北汽EX3在側面碰中得到20分的滿分評價。
在軟件層面,北汽X3車輛具備多重高壓安全保護,發生碰撞后,系統可控制高壓立即斷開,并將高壓系統中的電能自動泄放。經現場檢測數據顯示,北汽EX3追尾工況的電氣安全滿足國標要求。側面碰撞工況中的觸電保護性能、電解液泄漏、REESS安全評價、高壓自動斷開等指標全部合格。

對于電動車而言,除了要滿足代步需求之外,足夠的安全保證,是如今用戶選擇的基礎條件。此次,三車雙重碰撞實驗,真實還原了事故現場。作為目標靶車的北汽EX3,以出色的成績為用戶提供了更多安全感。
但值得一提的是,盡管此次三車碰撞采用了2018版C-NCAP評分測試標準,并且獲得了滿分的成績,但是仍是以燃油車的碰撞標準作為參考。目前,專屬于電動車的碰撞標準仍舊缺失,“E車匯”也在此呼吁國家盡快出臺相應標準,來作為電動車制造和安全的正式規范。